沪指跌0.75%,创43个月新低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技术储备看,由于我省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在光资源丰富地区已经可以实现平价太阳能发电,具备了大规模建设光伏发电市场的良好条件。
太阳能光伏发电不仅取决于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各种跟踪系统的配备等,还与所在地域的纬度、阳光质量等密切相关,而非洲的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非洲是有不少优势,但是不确定性太大,这样的市场不适合发展大规模投资,更适合中小企业的短平快项目。
非洲国家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还有土地资源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目前仍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没有电力的环境中,这其中的80%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IMS Research预测,未来非洲市场将出现迅速的增长趋势,容量将从2012年的160MW增长到2017年的1.4GW,5年时间内将出现8倍的扩容,为中国企业复制欧美市场曾经的业绩带来了可能。配合非洲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非洲各国也在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发展,但是因为起点低,整体进展缓慢。持谨慎态度的不止是英利自己,天合光能对于进军非洲市场同样谨小慎微。
我们对全球光伏市场进行梳理,到2016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将突破50GW,IMS分析师谢峰表示,中东和非洲的市场的确呈现上升趋势,由2009年的1.6GW增长至2012年的4.9GW。非洲太阳能光伏发电潜力图表明,相同的光伏阵列,非洲产出电力比中欧要高出一倍。在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下,我国光伏企业全线亏损,新兴产业面临空前危机。
为实现满足相关标准的产品才可进行电站项目招标,可考虑树立一批光伏优质产品,优先安排推广通过认证的产品在国内应用市场和出口。五、国外贸易纠纷不断,扶持政策难以切入。应对措施和建议政府对新能源的推进作用举足轻重。但是受行业管理、行业认识、行业准入、行业整合以及行业贸易等五大问题影响,产业的规范和市场的扩大仍将任重而道远。
产业出现危机,政府不能袖手旁观,但政府一旦涉足又极易被国外有心人士利用,认为政府过多介入产业,不利于自由贸易,开始在贸易壁垒中做文章。作者为赛迪智库光伏所/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处专家今年来,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内容之一的光伏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对内面临产能阶段性失衡、对外难避国际贸易壁垒围堵。
鼓励企业到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欧美国家或制造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建厂或并购,实施全球产业布局,让产品充分靠近终端市场和规避国际贸易壁垒。特别是,由于我国光伏产品主要依赖国外市场,产品的检测认证主要以出口国为主,国内检测认证机构较为欠缺,尚未形成有效的检测认证机制,难以配合光伏产品标准的实施。与此同时,美欧也相继向我光伏产品发起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加剧了产业困境。与此同时,也要建立多部委联系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从各个层面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行业机构和企业纷纷掀起拯救光伏产业的热潮,业界也逐渐形成规范产业、扩大市场的共识。但这可能导致我国一些优势企业较难获得银行融资,也不利于部委相关产业政策的协同。这些发展趋势均不利于产业的规范和困境的突围。如鼓励在工商业用电价格较高的园区集中建设连片光伏电站,鼓励在学校、医院、机关大楼等公共建筑建设大型屋顶电站,要求新建或改扩建小区根据建筑面积建设一定比例光伏屋顶,争取将太阳能产品纳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鼓励其进入千家万户等。
产业发展三大走势在光伏危机下,产业也逐渐呈现市场本地化、信贷惯性化、招标锁定化三个发展趋势。由工信部负责行业管理,规范产业,国家能源局负责光伏产品应用,扩大市场,其他部委根据其职能进行协同配合,切实解决产业难题。
这不仅不利于中欧光伏贸易纠纷的化解,也让产业政策干预举步维艰。大型光伏发电集团是未来光伏市场的主要开拓者,以全国电站建设最快的青海格尔木地区为例,在2011年新并网的583MW电站中,五大发电集团(国电、华能、华电、大唐和中电投)旗下的企业占据了63%,而民营企业仅占12.5%。
四、光伏企业实力相当,产业整合难度较大。产品同质性较高的特点,也注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间的竞争仍将以价格战为主,不利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致使其难以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二、光伏发电经济性尚足,补贴资金缺口有待解决。金融机构也可根据企业的承保评级开展融资工作,消费者也可更放心使用保期长达25年的光伏产品。光伏产品最终的用途为发电,其发展潜力不言而喻。完善补贴机制,争取补贴覆盖电网、调峰电源等企业,以充分激发其积极性。
此外,由于光伏电站建设中,土地、逆变器、支架、水泥等成本占有较大比例,且为刚性,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不再依赖补贴)除了需要电池组件等成本持续下降外,还需要依赖于传统能源使用价格的提高,因此补贴负担大。当前,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光伏产品制造能力增速过快,而全球光伏市场增速放缓,导致产业陷入严重阶段性失衡
打开中国国内应用市场,不仅是光伏制造业发展所需,也是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因为从整个光伏市场来看,欧洲装机量是全球的60%左右,我国装机量大概占10%。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具有年产工业级硅90万~120万吨的能力。总之,上述方面是光伏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这些障碍使得光伏产业上游具备的规模优势未能顺利促进下游应用环节的投资,影响了我国光伏应用的进程。
但在格尔木东出口光伏园区,不仅多数110KV升压站由业主自行投资建设,一个330KV的升压汇聚站也是由13家光伏电站业主凑资建设的。也正是因此,逆变器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已控制了近100%的国内输配电市场。据了解,光伏电站项目审批程序大概如下,在获得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土地使用许可后,由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即所谓的路条。
当然,制度方面的障碍只是一方面,还有光伏电站的发电侧高压并网在全世界也都是一个难题,因为发电侧并网和用户侧并网完全不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我国光伏企业来说,来自海外的坏消息可谓不断。
由业主自己投资,可以更快地实现并网。如多晶硅准入标准,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建筑集成系统等方面标准等;要尽快明确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加大对电网的投入,对我国现有电网进行智能化改造,解决电网发展大量欠账问题。
那么,国内的光伏产业还能被冠之为中国的产业吗?光伏制造大国却因应用弱国而没有大国荣光,你说能不尴尬吗?光生产制造,不应用,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应用弱国的后果是国内没有市场,消化不了,只有走向国外,出口为主的市场格局也让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受制于人,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就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其中国家电网负责中国约80%的电力供应,南方电网则负责6个省份约20%的电力供应。
目前各逆变器厂家技术路线不同、技术标准不同,又缺乏横向技术交流,国内对于35KV以下的串并结构以及电气配套设备又都是非标准化的,没有标准,出现问题则很正常。这还不是国内光伏产业尴尬的全部,更多问题隐藏在喧嚣的背后。光伏电站的相关手续非常繁杂,办起来也比较慢,尤以土地和环评最为突出。三、如何从应用弱国变为应用大国启动中国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推动光伏电站建设,是应对国际光伏市场疲软,解决国内光伏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中国既定的发展目标,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成都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申林博士介绍说,目前,国内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580余家,从业人数约为30万人。为此,我们感到骄傲!但在骄傲之后是无尽的尴尬,与生产制造相比,使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中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对光伏电站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发电规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这一新的电价政策对于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东部来说,运营商难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企业积极性不高。
也许,从一连串的数据上来看,我们可以大胆地宣称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前所未有地发展壮大,我国光伏制造大国的桂冠当之无愧。以电缆爆炸为例,设计单位一般喜欢采用三芯电缆,但根据经验,这样的电缆很容易出问题,可不少设计单位对此并不以为然,随着电缆爆炸事故出多了后,大家才把设计改过来。